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乐清城市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查看: 2042|回复: 0

【共享法庭·普法专栏】《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之劳动用工服务期与特殊待遇法律风险解读

[复制链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25-9-6 17: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快速分享:收藏到QQ书签转播到腾讯微博分享到QQ空间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到网易微博
来自 浙江温州

在企业用工过程中,“服务期”约定是单位保障专项投入、留住核心人才的重要方式,而“特殊待遇”也常常与服务期挂钩。但现实中,许多单位因对服务期的约定条件、违约金计算或特殊待遇处理不当,引发劳动争议;劳动者也常疑惑:“签了服务期还能辞职吗?”“提前离职真要赔钱吗?”。

本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二》”),梳理出服务期与特殊待遇相关的八个常见问题,以通俗清晰的方式为您解析。




一、相关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但违约金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并且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服务期期间,劳动者正常获得工资调整的权利不受影响。

《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二》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除支付正常工资外,还为劳动者提供特殊待遇并约定服务期,劳动者无正当理由提前解除劳动合同(且不属于《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情形),用人单位请求劳动者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可根据实际损失、过错程度、已服务年限等因素合理确定赔偿数额。




二、常见问题解析

Q1:什么是服务期?什么是专业技术培训 

服务期:是指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了专项培训或特殊待遇后,与劳动者约定的必须为单位工作的期限。

专业技术培训:指单位出于生产经营需要,针对特定岗位或技能安排的专业性、技术性培训(如外部认证培训、高端技术研修等),不包括一般的岗前培训或日常业务学习。

Q2:企业可以随意约定服务期吗? 

不可以。约定服务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培训属于“专业技术培训”;

· 单位实际支付了“专项培训费用”,并有相应凭证。



Q3:培训费用包含哪些?工资算不算?

包括:

· 有凭证的培训学费、课时费;

· 培训期间的差旅费、住宿费;

· 因培训产生的教材、考证等直接费用。 不包括:

· 培训期间发放的工资;

· 日常生活费、社保费等(这些属于单位法定义务或一般福利)。

Q4:签了服务期,劳动者想辞职一定要赔违约金吗? 

不是。如果单位存在以下情况,劳动者可立即解除合同且无需支付违约金:

· 未按约提供劳动保护或劳动条件;

· 未及时足额支付工资;

· 未依法缴纳社保;

· 规章制度违法损害劳动者权益;

· 欺诈、胁迫签订合同;

· 强迫劳动或强令冒险作业等。

Q5:哪些情况下劳动者需支付服务期违约金? 

需同时满足:

· 服务期约定合法有效;

· 劳动者主动辞职或因自身过错被单位解除合同,且单位没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过错。

Q6:如果是企业辞退劳动者,还要付违约金吗? 

分情况:

· 单位因劳动者过错依法解除:劳动者仍应支付违约金;

· 单位违法解除:劳动者无需支付违约金。



Q7:服务期违约金怎么计算?有无上限? 有“双重上限”:

· 违约金 ≤ 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总额;

· 违约金 ≤ 服务期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例:单位支付培训费9万,约定服务期3年。员工工作2年后辞职,最高违约金 =(9万 ÷ 3年)× 剩余1年 = 3万元/年 × 1年 = 3万元。

Q8:单位提供特殊待遇(如户口、房补)能约定服务期吗?如何赔偿? 

可以约定服务期。但违约后劳动者承担的是“赔偿损失”而非“违约金”,法院会综合考虑:

· 单位实际支出;

· 劳动者主观过错;

· 已服务年限等因素合理确定赔偿数额。

常见特殊待遇包括:购房补贴、安家费、办理落户、子女教育资助等。


 给单位的建议:

 明确约定:培训费用明细、特殊待遇内容、服务期时长、违约赔偿方式;

· 留存证据:培训发票、转账记录、服务期协议、劳动者签字确认文件;

· 依法操作:不将普通培训约定为服务期,违约金不超过法定上限。

给劳动者的提醒:

· 签前看清:确认是否属于专项培训,要求单位明示费用明细;

· 依法维权:如单位存在拖欠工资、不缴社保等行为,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解除合同且无需赔偿。


结语 服务期约定的本质是权利义务对等——单位履行投入义务,劳动者履行服务承诺。无论是企业还是劳动者,都应在法律框架内规范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减少纠纷,实现合作共赢。


浙江嘉瑞成(乐清)律师事务所

劳动用工专业团队    提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Archiver|手机版|乐清城市网 ( 浙ICP备2020043312号-4  

GMT+8, 2025-9-19 01:23 , Processed in 0.039925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