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加存的水墨新景观:有寂无别,找到自己的精神出口
一直以来致力于水墨创作的“70后”艺术家徐加存,立足当代视野,深受中国水墨精神的涵养,近些年生命力在画面中愈发丰满和超脱。他既演绎着传统,又涌动着翻覆传统的浪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让画画成为一件非常“日常”的事情,徐加存安稳沉默地打磨着自己,却也止不住的总在挑战着什么。新鲜感?随性感?画面中那神秘深邃变幻出的大千世界,激发着作者的内心,也撩拨着每一位观画者的心。
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27058452543.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艺术家徐加存01
从野蛮生长到重新审视
站在一片混沌的黑色画面前,那弥散出来的浓郁的神秘性,让你生出一丝疏离感。从《被监控的风景》《校园风景系列》《树系列》到最新的《有寂无别系列》,在这无边无际的浓重墨色中,徐加存的画面又生长出新的景观。
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30229721929.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树系列之二》纸本水墨180cmx160cm 2008年
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33976212023.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树与路之一》 纸本水墨130cmx98cm2013年作为中国当代水墨领域的中坚力量,徐加存1977年出生于山东莱芜,齐鲁大地厚重的文化气质、尊古宽容的文化态度一直贯穿他的创作生涯。2000年徐加存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之后自愿抛离故土而远赴西藏援教。这段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和人生轨迹,在20年后继续成为徐加存创作的内动力。
“我的作品始终关注个人的生命状态……它跟我的工作、生活、跟我所感受到的时代脉动、跟这个大的世界关联。”在徐加存的绘画中,随处可见个人的影子以及情绪的转变。早些年的“树系列”中姿态各异的树,或繁茂,或枯槁,树冠以撕裂和燃烧的态势伸向浓重的夜空。那野蛮生长的劲儿,正如同渴望生机勃发、在艺术界扎根的徐加存,宣泄着生命的存在与张力。“树的状态就是那样的,不服输且不断地往上生长,就像年轻人不会满足现实的东西,也不会被现实的压力所驱使。”年轻的徐加存,将自己的存在感投射在作品中丰富的树木或树林形象上,通过画面释放自我。
《黑夜的树》纸本水墨146cmx180cm 2014年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37482439781.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
《树》纸本水墨145cmx360cm2015年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44519874903.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树》(局部)在艺术圈磨练20多年后的徐加存,从遥远的西藏回归繁华的都市,从对自然的感知到对生命的修行体悟,加以对佛学经典的系统性学习,新系列《有寂无别》让我们看到一个脱胎换骨的徐加存。
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41651981142.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
就禅宗而言,其实“寂”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寂灭,而是一种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生命意象与混融境界,从文化上说,更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与达观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东方哲学彰显。这正是理解徐加存新作的关键所在。
《有寂无别1》纸本水墨 68x140cm 2022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48687862817.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
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49866214824.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有寂无别1》(局部)
《有寂无别》系列不似以往那种树的生长状态,更多在思考有和无、生存与寂灭、生与死的状态。佛学当中讲的有和无其实是同一个概念,以前的‘有’指向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与生命,‘无’是一种超越,跳出原有的认知和本相,尝试看到生命状态之外的维度。”画面中那动物的骨骼或人的骨骼,暗示着生命的状态,其有着人类对多维空间中可见与不可见、感知与未感知、存在与非存在,却又无处不在之物象的探索。新作给人内敛、沉静的视觉感受,隐喻着空间中生存过的个体的经历和际遇,这一方生存空间凝练出某种永恒的气息。
存在与虚无,本来就相互生发、不离不弃。在各种经历的过程中,徐加存反复试验、审视自我,将对艺术的满腔热情和能量毫无保留地释放于画布之上。与之对话,徐加存没有了当年的漂泊感,多了一番泰然自若,作品自然而然地脱胎换骨。
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52955592619.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有寂无别2》纸本水墨 68cmx140cm2022年
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54117427271.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有寂无别2》(局部)
02
水墨依着东方精神前行
从创作脉络上看,徐加存是决然从传统体系中出走的一员,但从没有离开根植于骨子里的传统。这些年来,他始终围绕中国水墨材料,一路尝试,一路磨砺,一路找寻。
轰轰烈烈的“85新潮”,让水墨发生了嬗变,形成了传统文人水墨、表现性水墨、抽象水墨、新文人水墨、多媒体水墨等多元并存的格局,创作也从单纯的笔墨、宣纸,融入更多的媒介。这在徐加存看来,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水墨代表的东方精神。
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58711124556.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有寂无别3》纸本水墨 68cmx140cm 2022年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6119554797.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有寂无别3》(局部)“创新不是刻意的创新,而是有感而发,我不主张形式上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是掌握一些东西后自然而然的消化掉,然后与自己内心的体验相结合。生活在这个时代,真诚地面对自己就是当代精神,单纯地说技法层面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对于那些程式化的东西,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它背后隐藏的精神。”
对于水墨,徐加存的思路和答案很清晰。他不是简单做一个仿古者,而是重新思考水墨和当代人的精神联系,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性考量,既非对客观世界的简单再现,也非对主观意识的直接表述,而是通过对画面营造,完成对水墨当下精神的建构,并体现出一种内敛的、属于东方的文化主张。
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6473571674.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有寂无别4》 纸本水墨68cmx140cm 2022年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68636794462.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有寂无别4》 (局部)“中国水墨和中国哲学精神一样含蓄,讲究心源。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并非游山玩水的临摹大自然,而是一种观想再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当我们站在这几乎充满整个画面的雄峰之上时,并非只有传统意义上关于“钩皴点染、枯湿浓淡”的探讨,对它的理解超越形似而重在神韵,我们可领悟其向往‘离相’的精神追求——范宽在这座让人难以超越的高峰里,完成了自己与宇宙的对话。”由小观大,由表及质,无论积墨还是焦墨,徐加存的笔下形象从不是某地某景的直接取摄,而是化自然为胸中意境的结果。
“每个艺术家都有一个自身的立场和态度。只有当艺术家对水墨品性有着当代思考,水墨才可能重新发生。”徐加存试图建立起一种适合当代水墨发展的文化态度:大气的包容和多元的并存。在他的作品中,观者能够体会到作者意图表达的情感和神韵,进而产生共鸣,他提供的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处世态度,而非仅仅是审美体验。
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71107415650.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有寂无别5》纸本水墨 68cmx140cm 2022年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72507546110.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有寂无别5》(局部)
03
回归生命支点的修行
在近期的新作中,徐加存留给画面的几乎只有黑白两种极色,这种终极的状态,强烈而单纯。
评论家赵力曾这样评价徐加存的画:“黑白世界在徐加存眼中就是一个多彩的世界,而‘深黑’和‘浅白’不仅仅是墨色不同色阶的指代,更是艺术家精神意境的思考深层,由此也为观赏者打开了在此容身、想象、拟景、造境的精神空间。”
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76482666811.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有寂无别6》纸本水墨 140cmx68cm 2022石涛言:“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再结合最近艺术家对佛学的参悟,黑白用色让人联想至“虚无”,即佛家所谓的“空”。虚无本无定律,从虚无中走来,又向虚无中走去,所以,黑也是白,白也是黑。将颜色精简至黑白单色,是画家求自然、摒迷妄、洗净嗔痴后,追求人物两忘的随性状态。
做艺术家像是一种修行。这是我跟徐加存聊天时感受到的。
画画成为一件非常“日常”的事情,比起社交,徐加存更愿意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去,不被打搅。“我喜欢待在工作室,在工作室待着的那种踏实感,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取代。”
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79365720961.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
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80528521445.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徐加存工作室一隅洒扫庭院、喂狗喂鹅、参禅打坐……不知何时起,徐加存发现自己的生活开始具体起来,喝一杯茶、遛个弯儿,内心趋于平静,画面反而慢慢清晰起来。似乎他做艺术也是如此,找方向,做减法,哪些东西是要捡起来的,哪些东西是要丢掉的,之前的所有探索最终都慢慢的交汇在了一个点,用他的话说,“这是生命的支点、精神的支点。”“我更加明确了接下来的创作是往哪个方向探索和尝试,非常清晰和明朗。”
一个真正的艺术修行者,是不断上下求索而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状态。对徐加存而言,真正的艺术或许就是一种参悟生命本源之后的自我心性的**投射,更是一种超然而又自在的人生状态。
https://pics-house.21yq.com/2023/0721/16899060084587595588.jpg?imageView2/2/w/1600/format/webp/interlace/1/q/90【艺术家简介】
徐加存,1977年出生于山东莱芜;2000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0年至2005年赴西藏工作,任教于西藏拉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8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刘进安先生。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水墨研究所研究员。作品被宇辰美术馆、苏州本色美术馆、环铁时代美术馆、国粹美术馆、繁星美术馆、东方现代艺术馆、养墨堂美术馆、芥墨艺术馆等收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