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热点 发表于 2023-4-4 09:52:09

投喂郑博士 | 在乐清,“清明粿”飘香,舌尖春滋味~

年年清明“绿”,岁岁粿飘香在乐清,每年清明时节除了扫墓、踏青和春游
清明粿也是人们的心心念念


郑博士——念过历史学,懂一点点文化,有一点点挑剔。决心做个尝遍乐清好吃食物的「说书人」记忆力过人的大鲸、无处不识的肉包,加上对美食无法抵挡的郑博士,就是嗅觉最灵敏、品味最有趣,专注搜集美食和故事的「投喂郑博士」小分队。郑博士多年在外,重回家乡,小分队将会带他吃遍乐清传统美食。边走边吃边聊,一步步解密乐清饮食文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乐清自然不会例外。听说要吃传统美食清明粿,最好的去处,是在南宋状元王十朋故里——淡溪镇梅溪村的「状元樟」。于是,投喂对美食来者不拒的郑博士,就有了首站目的地。

「状元樟」擅长制作棉菜清明粿、灰汤粽子、松糕。他们家的清明粿前年还在“诗画浙江、百县千碗”乐清十碗评选活动中获得优秀菜品称号。这个称号名副其实,清明粿使用棉菜为风味来源的做法,是温州独有,而棉菜清明粿的制作者当中,「状元樟」首屈一指。不过这些暂时不告诉郑博士,等着他自己去发现。
进店所见,首先是两筐绿色叶子。年轻的廖泽雷老师介绍这就是棉菜。用石杵锤捣棉菜,既是为了榨汁,也是为了让棉菜纤维一会儿能更好融入糯米团。廖老师与老父亲轮番挥锤,香气迅速充满店堂。现场围观的大哥问道“为什么不用破壁机呀?”廖老师认真解释:“你看,我把叶子这样拉成两节,就能看见当中的细细丝絮。棉菜清明粿的特别口感,靠的就是它。破壁机会直接打断棉菜的纤维,影响口感。为了吃起来 QQ弹弹,我们就要多用力气。”郑博士围观许久,申请帮工,在廖老师指导下,感叹手法确实大有讲究。
捣制之后,棉菜当真变得「棉软」,色泽深绿,形同酱齑。接下来,就要用糯米粉、开水、棉菜汁混合棉菜齑来和成糯米团啦。原本以为这部分和寻常手艺一样揉着揉着就能完成,没想到廖氏父子的辛苦劳作才真正开始。糯米团要更用力捶打才能变成韧性足、耐延展的模样。捶打多时,开始醒发,我们则用事先做好的糯米团开始包制。
我们和廖老师、廖老师的母亲徐杏微一起,边把馅料包入皮内,边随意闲聊。郑博士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这倒让我们知道了小小清明粿背后的有趣故事。徐阿姨说:“虹桥最开始的清明粿一直是只有甜味,后来受周边地区的影响,才多了咸味。”她的技艺传承自婆婆万碎娟,这也是机缘巧合,“我从小就很喜欢吃清明粿,年轻的时候,我一口气可以吃20个嘞!后来婆婆教我们做清明粿,在几个妯娌里我学的最认真做的最好。当时周边的居民都是农民,在春天清明前后是最忙的,要忙着播种。婆婆家是经商的,有个小店,于是就在小店里做起了清明粿,春天的劳动人民是非常辛苦的,下午的时候,田里播种的农民让家里打酱油的孩子买个清明粿,吃吃再接力干活,清明粿就这样开始传开了。”
郑博士发现徐阿姨和廖老师包制馅料有两种不同的手法,廖老师解释:“我以前是学西点的,以前觉得这种老式食物很没意思,当时也不想学。后来去北京发展了,吃不到家里寻常食物,就格外想念。一次意外受伤,回家休养,突然我觉得可以尝试做做清明粿,结果就留了下来,一直做到现在。不过手艺在原先的基础上还是会不断改进,就是为了做出更好吃的清明粿。”徐阿姨笑着讲:“最传统的包法呢,是先把面团做成一个石臼的形状,再把芝麻、花生、红糖等馅料包进去。我儿子觉得把面皮压扁再加馅料进去这种方法更好,刚开始我不愿意学,后来看到他包的确实皮薄馅多速度又快,后来我也学着那样包了。”
后来聊到了店名“状元樟”,一开始,街坊流传:状元祠堂边的大樟树下的棉菜清明粿最好吃,叫着叫着,就定下来成了这家老店的正式名号。看着徐阿姨与廖老师的指尖粿皮快速旋转,不一会,光滑的清明粿就封口成型。我跟郑博士一起上手做帮工,却发现平时看上去轻而易举的包清明粿完全不简单,屡屡失误,全靠师傅们救补,才没有浪费食材。终于,咸甜两味的清明粿出锅。扑鼻而来的,不止是期望中的棉菜香,吃起来,还夹着一股淡淡的柚子味。原来垫在清明粿底下的叶子,并非只为了防止粘连的无名之辈,而是给清明粿增加了一道风味,于是皮、馅、底的三重味觉叠加,绝对不会让人感觉过分甜腻单调。

一口粿团清香,一口馅料美味冲击着味蕾,留下悠长的余香让人回味,让人念想


来源:乐清文旅资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投喂郑博士 | 在乐清,“清明粿”飘香,舌尖春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