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乐清城市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查看: 5050|回复: 0

乐清67岁阿婆:与新中国同龄,是一种什么体验!

[复制链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6-10-3 10: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快速分享:收藏到QQ书签转播到腾讯微博分享到QQ空间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到网易微博
来自 浙江温州
今年国庆是新中国成立67周年纪念日。家住乐清市城南街道南岸村的徐赛芬,恰巧出生在1949年的10月1日,与共和国同龄。她的一生,镌刻着共和国成长、变化的印记。
M00153DCggSDlfuevqAF33sAAGEtsKMYEM010.jpg




上世纪50年代:儿时家贫 早早辍学


1949年10月1日徐赛芬出生在万岙桥头,如今她已住上了楼房。但回忆起刚建国的那段时光,她感觉最深刻的就是贫苦。


徐赛芬有三个兄弟姐妹,在她6岁时父亲因病无钱诊治而去世。后母亲改嫁,她称继父为叔叔,在万岙小学读到小学五年级未毕业便辍学,原因还是一个字:穷。


“那时没有电视机,生活也很苦,没有国庆的概念。”徐赛芬说,辍学后她便一直帮家里干农活:种菜、种水稻,等收成。


上世纪70年代:相夫教子 看潮吃饭


徐赛芬25岁时便嫁人了。丈夫家住南岸村,是出海打渔的渔民,而徐赛芬便成了菜场里卖鱼的摊贩。


“当渔民,都是看潮水吃饭的。他打渔,我卖鱼。”徐赛芬笑着回忆,那个时候大多穿做新媳妇的衣裳,有花衣裳,也有蓝色布衫,可好看了。


当时,乐清城的交通还不发达,从南岸村到位于东浦桥附近的菜场只能走路,一走便要一个小时。徐赛芬挑着扁担,有时则背着鱼娄,把鱼拿到菜场里卖。有时丈夫打渔回来的早,徐赛芬觉得时间来得及,就会坐2小时的船到柳市卖鱼。


“柳市卖鱼鲜的少,能多挣点钱。”徐赛芬说,除了卖鱼,家里的农田也要兼顾。就在卖鱼种稻的生活中,徐赛芬的三个儿子先后出生,慢慢地长大成人,也能赚钱帮衬家里了。
此时,徐赛芬对于国庆的记忆,便是带着儿子去村民家围在一起看电视时的印象,“天安门,升国旗”。


上世纪90年代:儿子成才 修建新房


1990年,初中毕业的儿子已经学了两年裁缝,开始做起了服装生意。而徐赛芬菜场里的海鲜生意,收益也不错。


过了几年,大儿子做生意赚了钱,开始在村里盖新房,没几年便娶了媳妇。徐赛芬一下子就升级当婆婆了。


上世纪90年代,村里盖起了好多新楼房,许多人家里有了电视机、自行车等等,小小的南岸村,慢慢地变了样。


而此时的徐赛芬,除了卖鱼、种田外,还有了个新任务——带孙子。


徐赛芬的三个儿子都相继成才,大儿子、二儿子经商,做服装生意,小儿子大学毕业后留校(杭州大学)当英语教师。


这个阶段的国庆节,对徐赛芬又有了新的意义。“国庆节没什么事的话,儿子们会带我去旅游。”徐赛芬说。


新世纪:摆脱琐事 安享晚年

2001年开始,徐赛芬便不再下地种田,也不再卖鱼了。问及缘由,她笑着说:“几个孙子都出生了,我要照顾他们啊。”但从聊天中,乐清日报记者还了解到了一些外在原因。随着乐清城区的发展与扩张,南岸村许多农田被政 府征去,包括徐赛芬家的。三个儿子在村里盖起的高楼部分用来出租,徐赛芬当个包租婆轻轻松松就能有收入。


前几年,徐赛芬经常要去杭州的小儿子那里住上一段日子,帮忙照看孙女。“杭州人多,环境和我们乐清也差不多,都挺好。”经常往返两地的徐赛芬,她觉得差距不在于城市之间,而在于昨天跟今天。

此时,徐赛芬对国庆节又有了新的看法:“现在生活条件都好了,大家都很幸福,国庆节就想着去哪里旅游,或者去大城市看看孙子们。”来源:乐清日报 记者 张孟涛


广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Archiver|手机版|乐清城市网 ( 浙ICP备2020043312号-4  

GMT+8, 2023-6-2 12:51 , Processed in 0.057798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