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新解释”)正式实施。新解释对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需支付“二倍工资”的情形作出了更明确的规定,统一了裁判标准,也进一步压实了企业的用工合规责任。为帮助企业准确理解并防范相关风险,嘉瑞成乐清劳动用工专业团队就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作出解读。
一、主要规定摘要
第六条:单位未与员工签合同,应按月支付二倍工资;不足一月的,按实际工作天数折算。
第七条:除非单位能证明是因“不可抗力”或“员工故意、重大过失”导致未签合同,否则法院支持员工主张二倍工资。
第八条:劳动合同期满后依法自动续延的(如员工在孕期、服务期未满等),不属于未订立合同,无需支付二倍工资。
第九条:如果依法“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员工要求补签书面合同的,法院予以支持;但不能再主张此后的二倍工资。
二、常见问题与企业风险解析
Q1:二倍工资最长要付多少个月?怎么算?
二倍工资最多支付11个月,从用工满一个月的次日起,到补签合同的前一天止。
例:员工2025年1月1日入职,如果2026年2月才签合同,单位需支付2025年2月1日至12月31日共11个月的二倍工资差额。
Q2:哪些情况下企业不用付二倍工资?
三种免责情况:
1. 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无法签订;
2. 员工本人故意或重大过失不签(如HR人员自己不签);
3. 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注意:单位需主动履行“书面催告”义务并保留证据,否则仍可能被认定担责。
Q3:二倍工资的计算基数包括加班费、奖金吗?
不包括。二倍工资属于惩罚性赔偿,计算基数为员工当月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应剔除加班费、绩效、奖金等非固定项目。
Q4:满一年还没签合同,之后还要继续付二倍工资吗?
不用。满一年即视为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之前11个月的二倍工资仍应支付(除非已过仲裁时效)。
Q5:员工追讨二倍工资,要在多久内申请仲裁?
性质界定:“二倍工资”中加付的一倍工资不属于劳动报酬,而是用人单位未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惩罚性赔偿。
时效时长:劳动者申请仲裁的时效为一年。
起算时间:仲裁时效应从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补订劳动合同之日” 或者 “视为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 起计算。
Q6:员工拒绝签合同,企业该怎么处理?
单位应做到:
1. 一个月内书面通知员工签订合同;
2. 员工仍拒签的,书面通知终止劳动关系;
3. 结清工资,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务必保留通知凭证、拒签说明或录音录像等证据。
Q7:补签、倒签合同是否有风险?
补签(签约日期写实际当天,合同期限追溯):如双方自愿,补签之后可不支付二倍工资,但之前未签的时间仍可能要付。
倒签(签约日期写成入职时):法律风险高,法院仍可能认定企业违法,支持员工主张二倍工资。
Q8:电子劳动合同是否有效?应注意什么?
有效,但须符合以下条件:
通过合规电子签约平台订立;
使用可靠电子签名;
附有可信时间戳;
合同内容真实完整、可追溯。
建议:选择国家标准平台,完成身份认证,全程留证,并为员工提供查询、下载渠道。
三、给企业的实操建议
1. 及时签订是根本:在用工开始时、合同到期、岗位调整等节点,及时完成签订或续签。
2. 电子合同也合规:选择合法电子签约平台,规范签约流程并做好存证。
3. 证据意识不能少:妥善保存通知、沟通记录、签约凭证等材料。
4. 定期自查防漏签:定期检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5. 多元用工优结构:对非核心岗位可考虑依法采用劳务派遣、外包等形式,降低风险。
规范用工管理,不仅能避免赔偿风险,更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基础。建议企业及时根据新规开展合规审查,必要时可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浙江嘉瑞成(乐清)律师事务所
劳动用工专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