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检印发
大数据赋能类案司法救助典型案例
以“数字革命”
助推控申工作高质效发展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第一批大数据赋能类案司法救助典型案例,总结基层检察院建立司法救助大数据模型的经验做法,推动实现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双向衔接,以“数字革命”助推控告申诉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这批案例共5件,其中浙江省乐清市人民检察院构建多元联动司法救助大数据模型赋能类案救助入选。
大数据赋能类案司法救助典型案例
(第一批)
浙江省乐清市人民检察院
构建多元联动司法救助
大数据模型赋能类案救助
【关键词】
司法救助 大数据模型 挖掘救助线索 社会大救助平台 联动救助
【要旨】
对于因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造成人身伤害,且通过诉讼途径无法获得有效赔偿导致生活困难的被害人,检察机关应当积极能动履职,主动开展司法救助工作。要注重推进司法办案、社会救助等数据的共享,通过数字建模实现智能分析匹配,有效挖掘司法救助线索。既实时同步开展检察环节司法救助,又积极拓展审 判执行环节的司法救助,同时加强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联动互动,并借助政法网格员队伍提升困难群众核查质效,有效构建多元联动的救助工作格局。
【线索发现】
浙江省乐清市人民检察院对2016至2021年本院办理的115件司法救助案件进行分析研判,发现其中涉及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人身伤害类案件高达80%,救助案件的类型存在高度的同一性。经走访法院、民政局,发现在交通事故类民事案件中因赔偿款无法执行到位而致生活陷入困境的情形大量存在,社会救助对象中符合司法救助条件或者司法救助对象中需要社会救助的情形也非个别,有必要开展类案救助和联动救助。
【数据赋能】
为解决上述问题,乐清市人民检察院决定依托检察业务应用系统、浙江省检察院数据应用平台和社会大救助平台、基层治理四平台,构建多元联动司法救助数据模型,通过对检察办案、法院裁判、执行等司法办案数据与社会大救助平台、基层治理四平台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筛选,实现救助线索及时发现,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协同推进,着力构建高效协同的“1+1+N”多元化救助体系。
第一个“1”是指建立一个数据池,对接社会大救助平台、基层治理四平台,获取低保低边、其他困难群体数据、已开展社会救助数据,并从裁判文书网、法院获取审 判、执行数据,与检察院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数据汇集,形成一个精准排查救助对象的数据池。第二个“1”是指建立一个机制,联合市委政法委、民政局共同出台《关于建立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联动机制的意见》,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充分利用乡镇街网格员及时获取因案因病致困人员、残疾人员、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等困难弱势群体信息,及时开展调查核实,精准开展司法救助和移送社会救助;依托民政局集“一站式受理”“多部门联办”“社会力量参与”“主动预警”“监测返贫”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社会大救助平台,搭建市检察院与市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医疗、住建、人社、教育、妇联、残联、乡镇街道等职能部门的沟通渠道,实现救助线索信息共享,推动形成能动履职的救助合力。“N”即多元化救助帮扶方式,通过联合纳入社会大救助体系的职能部门及供电、供水等民生企业,并发动社会力量,综合运用经济救助、医疗救助、生活安置、就学就业援助、教育支持、心理干预等多种形式开展联动救助和帮扶,坚持应救尽救、因案制宜、及时精准的原则,切实帮助困难当事人解决生活难题,改善生活条件,防止因案返贫致贫,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数据来源
1. 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文书(来源于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刑事判决文书、民事判决文书、法院执行数据(来源于裁判文书网、乐清市人民法院);
2. 开展社会救助人员数据(来源于乐清市民政局社会救助服务中心);
3. 低保、低边户数据(来源于乐清市民政局);
4. 乡镇街困难弱势群体数据(来源于乐清市基层治理四平台)。
(二)数据要素
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环节涉故意伤害、交通肇事案件被害人数据。
判决生效的故意伤害、交通肇事案件被害人数据、交通事故民事赔偿案件受害人数据。
法院执行数据。
低保低边及乡镇街困难弱势群体数据。
(三)数据分析规则
根据《人民检察院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细则》的规定,符合司法救助条件,要求当事人被违法犯罪侵害造成人身伤害或者遭受重大财产损失,无法通过诉讼获得赔偿,造成生活困难。据此,多元联动司法救助数据模型着重针对人身受到伤害、未获赔偿、生活困难3个关键点进行筛查。在刑事、民事法律文书中筛选受害人信息,通过设置过滤条件得出未获赔偿受害人员信息,再分别与民政部门低保低边数据、已开展社会救助人员数据、基层治理四平台困难群体数据取交集,初步筛选出可能需要进行司法救助的对象,再开展进一步人工核查。同时,进行反向筛查,将获得司法救助人员数据与已开展社会救助人员数据进行差集,得到司法救助人员中可能需要进行社会救助的人员,通过社会大救助平台分流至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社会救助。
(四)数据分析步骤
模型1:筛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环节未获赔偿的被害人
第一步:筛选出涉及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类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文书信息;
第二步:剔除包含“调解协议”“已赔偿”“谅解”等内容的文书,形成未获赔偿被害人数据;
第三步:将未获赔偿被害人数据与乐清市低保低边户数据、乡镇街困难弱势群体数据取交集,筛选出属于生活困难人员的被害人信息;
第四步:对生活困难的被害人情况进行人工核查,确定司法救助对象。
模型2:筛查无法通过诉讼获得赔偿的当事人
第一步:筛选出法院涉及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类的刑事判决文书和涉及交通事故的民事判决文书,提取出受害人数据要素;
第二步:筛选出法院执行文书中有关终结执行、终止本次执行的执行文书,并提取出申请执行人数据要素;
第三步:将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的受害人数据与法院终结执行、终止本次执行的申请执行人数据取交集,得到可能存在未获赔偿的情形;
第四步:将未获赔偿人的受害人数据与乐清市低保低边户数据、乡镇街困难弱势群体数据进行比对,得到可能未获赔偿的生活困难人员;
第五步:对可能未获赔偿的生活困难人员情况进行人工核查,确定申请司法救助对象。
模型3:筛查已开展社会救助人员是否符合司法救助情形
第一步:将社会大救助服务中心已开展救助人员数据与前两个模型中排查出的未获赔偿受害人数据进行匹配分析,筛选出可能存在需要司法救助情形的人员;
第二步:对上述排查出的人员进行人工核查,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进行司法救助。
模型4:筛查出司法救助后可进一步开展社会救助的人员
第一步:筛选出已开展司法救助的人员数据,提取被救助人数据要素;
第二步:筛选出社会大救助服务中心已开展救助人员数据,提取被救助人数据要素;
第三步:从开展司法救助的人员数据中剔除已开展社会救助的数据,确定已开展司法救助但尚未开展社会救助的人员数据;
第四步:针对个案进行人工文书审查、调查,确定需要进一步开展社会救助的人员数据;
第五步:通过对文书中“户籍地乐清”“乐清籍人员身份证号前缀数字”等字段予以筛查,区分需要救助的本地人员及外来人员,针对不同人员建议社会救助中心开展对应救助措施。
【类案救助】
通过对重点案件的梳理,完善数据筛查规则,设置关键数据要素,并通过与社会大救助中心的数据联结,精准识别检察环节和**执行环节未获赔偿的受害人,实现司法救助人员与社会救助人员信息的智能匹配,及时发现需要司法救助和社会救助联动救助的案件线索,有效提升多元化救助质效。2022年,乐清市人民检察院利用大数据开展建模分析,筛查出可能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案件线索60余条,可能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案件线索20余条。通过进一步调查核实,实际移送社会救助线索16条,开展司法救助42件,其中涉及未成年人救助6件、低保人员救助5件、妇女救助24件、残疾人救助7件,发放救助金50.4万元,救助案件数量和金额同比均上升近70%。特别是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检察办案环节,对20余名被害人实现诉讼过程中及时救助,最大限度帮助当事人脱离困境。
同时,通过联合市委政法委、民政等部门出台联动机制,将数据筛选的案件线索精准推送至政法网格员队伍,实现定点精准核查困难群众情况,推动构建跨部门联动大救助工作格局,有效提升救助的精准性。2022年,乐清市人民检察院会同市委政法委下属网格员队伍开展家庭条件调查50余人次,协调民政局社会大救助服务中心开展社会救助12人次,联动救助取得良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