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刻刀与木头对话 15岁拜师学艺,专攻黄杨木雕。32年来,从技法的继承,到内容的创新,包括法与意、传统与现代,两源潜沉,他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艺术之路。
人物介绍王仙峰,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二级技师,工艺美术师,乐清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温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浙江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专业委员会委员,乐清市王仙峰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乐清市仙峰木雕艺术工作室创办人。
两株古树、一口井、一门台,走进位于乐清乐成街道的丼树文创园,仿古的门廊仿佛回到童年时曾奔跑追逐过的大院。墙面上陈列着的老式电铃、墨绿色邮箱、永久牌自行车、双卡录音机……让这座园区充满淡淡的怀旧气息。穿过小巷上二楼就是王仙峰的木雕工作室,静谧、古朴、雅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头香。
王仙峰向我们介绍,他是1991年从事黄杨木雕设计创作,年幼时跟乐清黄杨木雕资深老艺人包国胜学习过雕刻,后与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吴饶辉结缘,结成师徒关系。
曾经有较长时间从事佛像雕刻和寺院的大型雕刻,大型木雕《十一面千手观音》刻于温州洞头观音庙。之后转入生活题材的创作,大多数作品也是以人物为主。其所刻人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整体感强,极富生命力,在各种比赛中也是屡获大奖。其作品有《天下为公》《孔明》《大刀王五》《白毛女》《童趣》《雀之灵》《南怀瑾》《正气》等。
每天清晨,他从乐成后所的家里步行至丼树文创园内的工作室,一路上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街边叫卖的小贩,上学的孩童,形色匆匆的打工人…他默默地研究着人物的运动状态和个性特征。王仙峰踱步回到工作室后,便立马开始工作了。他结合黄杨木雕的特点,运用独到的技法,下刀时准确地把握人物的表情与动态,一个惟妙惟肖的人像跃然于刀下。“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和体验生活,才能提高个人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王仙峰如是说。
他的一件《南怀瑾》作品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完成。在谈及这件作品的时候,“当时南怀瑾的长孙南品峰找到我,想为自己的爷爷做一个雕像。抛开艺术层面、精神层面的,做一个家人心中那个平凡的爷爷,他不要高大伟岸,只要像就行。”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实则更难,更加抽象。
南怀瑾,乐清翁垟人,一生行迹奇特,著述颇丰,是享誉海内外的一代宗师,一个时代的智者。“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这是南怀瑾最喜欢的一副对联,也是他最欣赏的人生境界。这两句话也是南家子孙的人生准则,后人的指路明灯。
王仙峰在制作《南怀瑾》这件雕像的时候,查找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各个角度的南怀瑾的肖像照片,倾听南怀瑾的故事以及南家人眼中的他的样子。还特地去了一趟他的故居,实地参观了他生前生活过的地方。
历时多个月反复的修改,终于在南家子孙首肯下敲定了泥稿,接下来就是动手制作人物雕像。雕像选取黄杨木进行雕刻。因为它的木质紧密坚韧,纹理细腻,有着象牙般的质感,静而不喧,雅而不俗,是小型木雕的最佳材料。
古语云,“千年难长黄杨木”。《本草纲目》中对其也有记载:“黄杨生诸山野中……其性难长,俗说岁长一寸,遇闰则退。其木坚腻,作梳剜印最良。”因为生长缓慢,黄杨木有着其它木材所不可比拟的特性。
一件黄杨木雕的工艺流程一般分为构思、选料、画图、打坯、修光精刻、磨光、修饰刻纹、打蜡上光、配座等工序,想要雕刻出一件好的作品,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匠人的创意、心境和手艺。
每当遇到创作瓶颈期,王仙峰总会跟师父吴饶辉聊上几句,总能得到一些启发。如今他也成为了别人的老师,我们去拜访的时候,正好有一个中国美院的大一学生在他的工作室在做泥塑。王老师也是时不时的去指导一下。
与木头无声对话、默契合作,一刀刀细致凿琢、一槌槌耐心击打,历经多重工序,最终完成了从一棵木头到一个黄杨木雕作品的转变。每当手中的作品逐渐成型时,那一刻手造的喜悦油然而生,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初心,谁能想到那个读书都静不下心来的孩童却能静下心来刻木头,这一刻,就刻了30多年,尤其喜欢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创作,一手拿着木槌,一手拿着刻刀在一块黄杨木上细致凿琢,木槌不断敲击着刻刀,刻刀所至,木屑翻飞。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
来源:乐清二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