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垟三小的柴 窑开窑啦!烧制的100多件陶瓷作品,有你的吗?
柴烧陶瓷是中国古老的陶瓷烧制技艺,这种土与火的直接对话,让陶瓷拥有了独特的艺术气息。然而,随着陶瓷产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气窑、电窑等新型窑炉的出现,正逐步取代柴窑,在乐清乃至温州地区,仍采用柴窑烧制陶瓷的可谓屈指可数。柴窑如何烧制出那些质朴、浑厚、古拙,又兼有变化丰富色彩的陶瓷,对很多市民来说是一个谜。 日前,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翁垟第三小学举办了“我在小学烧瓯窑”活动。在开窑当天,20多名市民和学生报名参加。为满足更多市民对柴窑烧制陶瓷作品的好奇心,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整场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让未能亲临现场的网友们也能在线参与其中,感受瓯窑文化的魅力。校内暗藏快乐“陶源” 翁垟第三小学是乐清唯一自主建造陶瓷窑炉的小学。从2019年开始,学校每年在寒假、暑假各开窑一次,先将师生们的陶瓷作品素烧一遍,然后整齐摆放在柴窑里烧制,虽然过程辛苦,校内也有电窑设备,但为了让师生们的作品有精彩的体现,该校一直坚持着。 当天,来自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郑立跃博士带领20余名市民和线上观众一同走进翁垟第三小学,漫步在校园内,无论是走廊、艺术展示橱窗,还是树上,随处可见学生们制作的陶瓷作品,正如花有百样,景有万重,这些作品每件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设计贴近生活,童趣满满,也让现场参与者们感受到了该校浓浓的陶艺氛围。 “2012年,学校开设陶艺兴趣拓展课,第一批学生有25人。2015年,我们将陶艺正式确定为校本课程。如今,我们以陶艺课程为载体,最大程度地带动了学校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据翁垟第三小学副校长李永介绍,通过12年的摸索研究,如今学生在校园里无时无刻都能受到陶艺的熏陶和审美教育,此外,通过陶艺与众多学科相融合,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这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三雅”学子的办学理念正相契合。 随后,一行人来到陶艺教室“陶源”的门口,门后堆砌着一排油松劈成的柴火,当参与者询问这些柴火有何用时,该校设计搭建柴窑的美术老师郑小裕卖关子道:“一会开窑,你们就知道了!” 穿过陶艺教室来到屋外,就能看到一座柴窑,它由1000多块耐火砖、轻砖通过耐火胶粘制而成,由燃烧室、窑室及烟囱三部分组成,配有一级、二级投柴口和一个高温测温仪。为设计搭建好这座心目中的“陶源”,2019年,郑小裕到处“取经”学习,然后搭了拆、拆了搭,整整忙活了两个月建好“陶源”。在后来研究学习柴烧技艺的过程中,他也是经历了多番挫折,才有了如今精湛的烧制技艺。30多小时持续添柴火 “现在温度下降到62℃了,可以开窑了!”郑小裕站在柴窑旁看了看高温测温仪后笑道。只见他走到柴窑的二级投柴口,打开阀门,窑内的柴火已烧成灰烬。 烧窑用的是什么柴火?对参与者们的提问,郑小裕回答使用的柴火主要有两种:一是樟树,来自校园,平时园林师傅修剪树木或树木掉下树枝时,他和学生都会有心收集过来,当柴窑内前期烧制温度低于300℃,使用的就是这批柴火,可以慢慢烧。后期,当窑内温度逐渐升高,就需要另一种树木即油松,通过持续添柴,可以让窑内温度烧至1000℃以上。今年梅雨季,部分油松受潮,前阵子,他特意跑到学校,将一捆捆油松拿出来曝晒,使其能够更好地燃烧。 柴窑内的温度从0℃到1250℃,这次郑小裕花了30多个小时。“冬天,一起来烧窑的老师会多一些,大家都围在柴窑前排队守候,只为投一把柴。夏天,柴窑四周40℃+的高温,实在让人受不了,所以人来得少一些,到火候稳定时,需要几人轮番上阵,特别是夜间守火更是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这次烧制过程中,校领导和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也曾过来帮忙守火。”郑小裕笑道,烧窑的过程虽然枯燥、辛苦,但注意力要放在温度上,稍有差池就会导致最后的失败。为了避免烫伤,站在柴窑前他要全身武装,头上包裹着毛巾,手上戴着袖套和手套,在烧窑的过程中需不眠不休、持续投柴,要时时关注高温测温仪,温度下来一点点就要马上添柴。 烧制完成后,还要等自然降温,1250℃冷却到100℃以下大概需要三天,温度降下来才能开窑开窑如开盲盒一样 郑小裕老师招呼郑立跃博士戴上手套,一起开窑。他们站在窑室前,先后取下两层保温棉,然后扒开用砖头堆起来的石门,当窑门打开时,烧好的100多件陶瓷作品还在窑里散发着热气。 “越在下面的陶瓷作品落灰越多,颜色也更深一些,这种在烧制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的天然灰釉,正是柴烧的玄妙之处,让每一件作品都变得独一无二。”郑小裕说,火候、温度、木柴、灰烬等多个因素综合而成的陶瓷烧制大环境,它们与陶土的碰撞和结合,成就美妙的柴烧作品。它与一般窑的差别在于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产生落灰经高温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药不同。另外,这种裸烧出来的陶瓷作品不带一点化学颜料,且历经窑火的烤制,每件作品坯体上还会烙下独特的火焰痕迹,给人一种不重复且难预期烧窑的成果。它的美,非标准化和流水线生产,呈现出古朴自然、深沉内敛的古韵美感,以及些许粗粝的质感,非常耐看,带给创作者更多的惊喜和艺术享受,这也是电窑或气窑所不能及的。 参与活动的张女士和儿子一起来探秘柴窑,这次探秘带给她很大的惊喜:“头一次见柴窑烧制出来的陶器,太好看了,感觉开窑就像开盲盒一样,虽然在同一个窑里烧出来,但每个都不一样,别说孩子,我都觉得大开眼界。” 当天,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为郑小裕老师颁发了陶艺导师的聘书,邀请他在乐清博物馆和周昌谷艺术馆等场馆为公众讲授陶艺公益课程,将这门动手又动脑的技艺传播给更多的人。
来源:印象翁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