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乐清龙档背后的故事
在五一的非遗巡游盛宴中,我们能看到队伍中蜿蜒着一条“龙”,它就是乐清龙档。2008年,乐清龙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这一百年工艺有了更好的发展和未来。历史探源
3D建模龙档
龙档,俗称“板凳龙”,是流行于浙江省乐清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雕刻艺术。据传,这一艺术形式始于明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每逢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七,各个村子都要舞龙档,寄托着消灾避邪、祈求平安的美好心愿。龙档不仅是乐清人民精神文化的象征,更是古代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人们用竹篾扎成龙头与龙尾,同时用樟木等做成板凳形成龙身,结为一条木板龙。经历代艺人不断创新、发展,尤其是建国后,他们把传统工艺和现代美术理念结合起来,把龙档雕刻得精致古朴、气势雄伟,也更具艺术价值。
工艺解码
龙档以樟树和榆树为原料,融合各种颜色的油漆和金箔,彩旗用的丝布和绣花用的丝线、金属铃铛、竹丝编灯笼等。整条龙档的主体由档头、档尾、档背及档板组成,综合运用了镂雕、浮雕和透雕等雕刻技艺,全长可达十多米至五十多米不等。在档头、档尾、档背上安装有八角、六角、四方等多样化的亭台楼阁和牌坊,在每个亭台楼阁内都有多个小型圆雕人物组成的典故。完整的龙档制作工艺有12道工序,一般30多米长的龙档制作需900天左右的工时。
馆藏珍品
乐清市非遗馆现展出的龙档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德清、黄北父子制作,走过序厅就能看到一条气势恢宏的巨龙昂首立于厅中央,龙档档镶上是“将相和”、“单刀赴会”、“飞云浦”等文学名著的经典场景,以及由樟木雕成的无数个戏曲人物。灯亮时,流光溢彩、金碧辉煌,仿佛一条巨龙在夜空中翱翔,正如诗中所说“火树腾光城不夜。银花焰吐景长春”。
在了解龙档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在追溯一段段古老而绚烂的历史,更是在见证一种生命的延续与蜕变。乐清龙档,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风雨、历久弥新。愿龙档的故事能继续激励人心,成为连接每一个心灵的桥梁,让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来源: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