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幻清和 发表于 2023-7-12 10:59:32

长安三万里||披着电影外衣的唐诗启蒙片


周五上映第一天,我带火火去看了点映后在亲子圈里口碑发酵的片子:《长安三万里》,从个人角度的一句话评价:这是一部7-8分的电影,10分的唐诗启蒙。大家可以先看看我的文章,综合一下周围人的评价,再决定要不要去看,或者以怎样的心态去看。本文可能涉及少量剧透,我尽量只讲观感,少讲剧情。电影剧情很简单,用官方的一句话介绍: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我带火火去看之前,就问了凑点映提前看过这部片子的历史专业朋友,片子历史部分的真实性。朋友说,剧情里有些故事细节肯定进行了一些艺术上的改编:比如高适、李白相救郭子仪,这是李白郭子仪互救这一历史佳话的改编(这个佳话本身也大概率是个美好的故事);比如高适从李白那里学了相扑,并以此技艺赢得了带兵的机会;比如高适写信给郭子仪,求他救李白,这些大概率都不是“史实”。不过,大的历史框架,尤其是对高适一生主要经历的描写,关键时间点的遭遇,关键的选择,都是很写实的,几乎是还原了高适在正史中的记载。上述一些虚构的部分,也多是为了填充高适人生经历进行的艺术加工,整体无伤大雅。(比如高适是战略性后撤把功劳让给别人还是那一仗就是打败了,谁知道呢,反正史书记载他被贬了,结局吻合。任何一部历史类的电影,如果拿纯历史的眼光去揪细节,可能都能找出不少漏洞,咱不在这上面抬杠啊。)对一部电影来说,很还原历史或许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真实的历史缺乏起伏,无论是怎样的英雄人物,生活也多是流水账,更何况是高适这种半生务农的选手,而且导演似乎也没有做取舍,把史料里记录的高适一生详尽的拍出来了,这就导致片子近三个小时,有些过长,所以网上会看到一些吐槽。剧情起伏不够,缺乏戏剧冲突,或许会成为这部电影在成人口碑里的绊脚石,但如果我们从语文和历史启蒙的角度看,这部片子简直是宝藏。

我们之前提过一个背景板的概念:课本知识都是硬核知识点,要想理解这些知识点,除了弄懂课本,我们还需要和教材一样的逻辑条理,但能和教材内容形成良好补充与互动的知识积累,这些让知识点连贯起来的内容,我们就叫做背景板。
《长安三万里》这部片子就生动的诠释了知识“背景板”的含义。对孩子来说,诗人、李白、高适、长安、边塞、安史之乱都是一个个粗略的概念,但这部电影用剧情和画面,为孩子们理解唐诗和唐代历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就像在语文课时,老师们一定会给孩子讲一个“边塞诗”的概念,可很多孩子可能并不理解。但看了电影中高适军旅生涯的部分,他们起码能知道,原来边塞诗人们的诗是在这种地方写出来的呀!再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岑参),应该一下就能脑补出漫雪纷飞的场景。而看着高适在浴血奋战,将军却在营地里歌舞升平,再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一定会产生强烈的愤慨。比起学几首具体的诗,这部电影给我们还原了唐诗的各种场景,让唐诗变得不再陌生,让诗人变得生动,就是我认为的,这部片子对孩子最大的价值。社会上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孩子小时候只管背诗,长大了自然会理解。就像电影里,高适的小书童说,自己读不懂王维的诗,高适回他说:“以后就懂了”。以后就懂,这是我们对孩子的期待。但如果孩子现在就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举个电影里出现的诗: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常规方式下,我们会向孩子解读每一个用词,每一个句式,最后得出结论:李白很开心。孩子们也要背下来,李白很开心。偶尔还可能背串诗了,让李白悲伤一下。但在这部电影里,我们跟着李白的人生轨迹,看他得意,看他失意,看他误入歧途惨遭流放,于是在他最终被赦免时,我们看着他仰天大笑,看着他扔掉船桨,看着他和群鸟共舞,看着他吟唱《早发白帝城》,我们还用得着跟孩子们说,李白作这首诗时很开心吗?

这就是背景板的意义,也是这部电影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有点像我们一直推荐的《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只不过三万里是片子,顺带着当一下背景板。中国通史则是纯纯的背景板,顺带着当一下片子。除了李白和高适,盛唐的其他记忆:杜甫、王维、王之涣、崔颢、孟浩然、王昌龄、岑参、贺知章、李龟年、玉真公主、热闹的岐王宅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也悉数登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是刻在我们血脉中的句子,当这些人,这些事,这些场景出现在我们眼前,只感觉时空交错。以至于现场时不时就要来一场小朋友的集体小朗诵(《春晓》和《静夜思》是大朗诵)。这也是我第一次不讨厌看电影的时候有“说话声”,甚至在孩子们背诗时会生出些许的感动,看到文化的传承。

在唐诗学习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诗人所属的时代。李白杜甫放在一起说多了,很多人以为他俩同龄。但通过电影,俩人的年龄差一目了然,也会对其他人物的关系产生串联,加深对时代和人物的理解。就像电影中,青年杜甫说最喜欢高适的那句“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洒脱至极”,可经历了唐朝的由盛转衰,目睹太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后半生的杜甫,却成为了文风最苦最悲悯的诗圣。除了唐诗以外,电影里对唐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也多有涉及,比如持节、荐举,科举,还有商人及其后代是“下民”,不允许参加科举这类社会现象,都被融入情节展示在电影里。当然,如果寄希望于这样子的电影来给孩子做历史和语文启蒙的背景板,未免太过奢侈,也不现实,毕竟这片子几年才出一部。但这部电影确实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哪怕是出于功利角度考虑,也要重视一下孩子的知识背景板,因为确实有用。最后提一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先带孩子读读电影里出现的诗(不用全部,多少会一些都会比完全没背过唐诗强),然后再去看电影,这样子启蒙的效果会好很多,观影体验也会好很多。毕竟这部片子实在太长了,也没有神话元素刺激眼球,不靠熟悉的唐诗提神,坚持看下去也是个挑战。关于电影里出现的诗词,我自己总结了一些,也从网上扒了一些,还从咱们群里大家的讨论中扒了一些,简单汇总在这里,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取: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扶风豪士歌》

李白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相和歌辞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寄远十二首 其四》
李白
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
闻与阴丽华,风烟接邻里。
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
但恐飞花晚,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

《题玉泉溪》
湘驿女子
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宋中十首》
高适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行路难》
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别刘大校书》
高适
昔日京华去,知君才望新。
应犹作赋好,莫叹在官贫。
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
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采莲曲》
贺知章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杂曲歌辞》
李白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欲安归。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拟古十二首 其九》
李白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李白
其一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其三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其四
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其五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其六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其七
王出三山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其八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其九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其十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其十一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子夜吴歌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代扶风主人答》
王昌龄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干。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傍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与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别韦参军》
高适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李白
尔从咸阳来,问我何劳苦。
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骑土牛滞东鲁。
沈弟欲行凝弟留,孤飞一雁秦云秋。
坐来黄叶落四五,北斗已挂西城楼。
丝桐感人弦亦绝,满堂送君皆惜别。
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
明日斗酒别,惆怅清路尘。
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
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
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
屈平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
折翮翻飞随转蓬,闻弦坠虚下霜空。
圣朝久弃青云士,他日谁怜张长公。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李白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我极少推荐电影,但这部,真心觉得中小学生都值得看一看(微博还看到有些班级组织了包场),孩子们要面临考试,不管为唐诗还是为历史,这部片子都是很优秀的背景板知识。
网上对电影最大的批评,似乎就是说魔改贬低李白,美化高适。可这部片子本就是高适视角的讲述,从年轻时的闪亮洒脱,到一次次酒后忘记约定的不着调,那都是高适看到的李白,从逻辑上是说得通的。
可能很多李白粉,喜欢的是课本上的李白,一个热爱人民的好人,一个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天才。但如果真的热爱唐诗唐史,细读过李白更多作品,可能就会发现,高适视角的李白,是个更立体完整的李白。影片塑造的他,不完美,但却让人心生感动。不瞒大家说,在李白对着离去的高适大喊“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首诗二十年前就是我照着你写的”时,我眼睛一下就热了。曾经脑海中那个恃才傲物放荡不羁的天才,却能发自内心地欣赏自己那个看似木讷笨拙的朋友。我愿意相信李白数次忘记约定是真的,但把高适当最好的朋友也是真的,拿铁杵磨成针的故事鼓励高适也是真的,是一个更值得拥抱的有血有肉的人。
两个多小时中,李白和高适的一生,跨越着时间的长河极力呈现,两种人生观交相呼应,谁也没准备说服谁,各自选择各自精彩。李白的一生本就是坎坷潦倒的一生,就像由盛转衰的大唐一样,不再仰天大笑,不再意气风发,但他的浪漫主义却一直在。能透过不甚完美的表象,识别出李白的非凡和伟大,或许才是真正的粉丝和知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安三万里||披着电影外衣的唐诗启蒙片